
当秦腔的板胡响起
当非遗的彩线飞梭
当葫芦丝的旋律飘过楼宇……
在未央区
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“镇馆之宝”
而是居民每天抬眼可见、伸手可触的
“生活标配”
声声葫芦丝,吹暖“一老一小”。大明宫街道锦园新世纪花园社区葫芦丝志愿队自2015年成立以来,始终秉持“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”的宗旨,志愿队不仅定期开展“大擦洗”环境整治,还组织文艺展演、助老帮困、青少年公益启蒙班等多元化志愿服务,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。“音乐+服务”的创新融合,让长者有所学、孩童有所乐,社区氛围愈加友善、文明、和谐。
据了解,近年来,未央区把“群众所需”与“文化所能”精准对接,以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为支点,撬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二次生长”,为社区治理注入最温柔、最持久的精神黏合剂。
大明宫街道锦园新世纪花园社区葫芦丝志愿队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,草滩街道草一社区“秦之风”戏曲社团同样深受群众喜爱。
据悉,“秦之风”戏曲社团通过组建教学服务、活动执行和宣传记录三支志愿分队,每周定期开展排练与演出,并紧扣节庆举办主题展演、互动学唱、戏曲新唱等活动,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累计服务超千人次。
“我们积极拓展‘数字创生’,借助抖音直播、短视频剪辑、线上社群等方式,打破时空限制,推动秦腔从‘小众圈艺’走向‘大众共享’,实现可持续的‘活态传承’。”草滩街道草一社区“秦之风”戏曲社团组织者张海棠说道。
在谭家街道文景东区社区,“社区—社工—志愿者”三级联动机制的效能日益凸显,非遗课堂系列活动有力推动非遗传承走向专业化、可持续。
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,非遗课堂系列活动面向中老年、青少年及社区居民,开展非遗工坊、社区展演等活动,通过“传承人+志愿者+居民”共创、“老技艺+新主题”融合、“线下体验+线上传播”并举的方式,进一步提升非遗知晓率、群众参与度。
文化不是“高岭之花”,而是“人间烟火”。未央区用志愿服务的“小切口”,撬动传统文化的“大场景”,让秦腔、皮影、剪纸、葫芦丝在社区里“活”起来、“潮”起来、“传”下去。
“我们将继续深耕‘志愿服务+文化传承’沃土,让更多文化遗产在寻常巷陌生根发芽,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,为‘首善区’持续注入志愿新动能。”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说道。
编辑:未央融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