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手裁岁月 匠心传文脉——非遗传承人杨凡的剪纸人生

来源:长乐未央微信公众号 时间:2025-04-21 11:32 字号:

  在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街头巷尾,非遗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现代生活。未央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杨凡,用一把剪刀、一张红纸,串联起陕北黄土的粗犷与关中平原的灵秀,书写着属于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。从榆林米脂的窑洞到西安城的非遗课堂,从家传手艺的默默坚守到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,这位“80后”剪纸艺术家用三十年的执着,剪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传承之路。

窑洞里的传承:从陕北女孩到非遗匠人

  “那时候窗花就是窑洞的眼睛,剪得好的人家,连喜鹊都爱多停几回。”杨凡回忆道。1981年,杨凡出生于榆林米脂县的一个剪纸世家。母亲杨文莲是当地闻名的“巧婆姨”,每逢年节,窑洞的窗棂上总会贴上她亲手剪的《五谷丰登》《连年有余》。幼时的杨凡常趴在炕头,看母亲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翻飞,纸屑如雪花般飘落,转眼化作活灵活现的喜鹊、牡丹。七岁那年,她偷偷用母亲裁衣的剪刀剪出第一朵窗花,虽歪歪扭扭,却让母亲惊叹:“这丫头手巧,是个剪纸的苗子!”

  上世纪90年代的陕北农村,剪纸是女子必备的“嫁妆手艺”,但对杨凡而言,这是刻入生命的艺术追求。她将旧报纸、作业本都变成练习素材,剪秃了十几把剪刀,指尖磨出厚茧。“有次剪到半夜,油灯把刘海燎焦了,可看着满炕的纸样,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。”2003年,22岁的她迎来人生转折——在延安举办的《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伟人风采展》上,110幅毛泽东肖像剪纸引发轰动。作品中的伟人神态或庄重沉思,或谈笑风生,连衣襟褶皱都透着剪纸语言的细腻表达。面对媒体镜头,她腼腆地说:“剪纸不是简单的复制,得把精气神儿刻进每一道折痕里。”这场展览不仅让央视、《陕西日报》争相报道,更让她意识到:剪纸不仅是陕北炕头的装饰,更是值得用一生守护的文化瑰宝。

  “老祖宗的手艺要是断在我手里,往后孩子们只能在博物馆看剪纸了。”面对亲友劝她改行的声音,她坚定回应。2009年,带着对剪纸艺术的无限热忱,杨凡在西安创办工作室。初到古城的她,经历过身揣百元被窃的窘迫,也遭遇过市场对传统剪纸的冷遇。“最艰难时连房租都交不上,但看到红纸就舍不得放下剪刀。”她白天跑企业推广定制剪纸,深夜伏案设计新纹样,将陕北剪纸的豪放线条与关中皮影的镂空技法结合,逐渐摸索出“刚柔并济”的独特风格。

剪刀下的革新:让千年剪纸对话现代生活

  传统剪纸多表现吉祥图案,杨凡却大胆挑战人物肖像领域。2014年,一封杭州来信点燃她的创作激情——一位周总理的忠实追随者希望定制百幅总理生平剪纸。为此,她反复研读历史照片,独创“虚实结合”技法:用锯齿纹表现发丝的蓬松感,以月牙纹勾勒眉眼的神韵。

  “最难的是眼神,剪重了显凶,剪轻了没魂儿。”最终完成的《周总理风采》系列,让观者惊叹“剪纸竟能如此传神”。此后,郭德纲、蔡琴等明星的定制订单纷至沓来,她为汪峰设计的摇滚主题剪纸,更将电吉他、音符与传统云纹融合,打破“剪纸只能乡土”的刻板印象。“传统不是枷锁,而是创新的沃土。”杨凡在创作笔记中写道。

  “有人觉得商业化会破坏艺术纯粹性,我倒觉得这是让剪纸活下去的氧气。”2016年,西安巧心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,标志着杨凡的剪纸艺术走向产业化。她带领团队开发出剪纸书签、婚庆套装、企业定制礼盒等20余类产品。为华商报业设计的媒体周年纪念册,将新闻大事记化作剪纸长卷;为德国乌兹堡定制的《中德友谊》系列,用剪纸语言讲述丝绸之路故事。这些创新让剪纸从“墙上的艺术品”变为“手中的文化名片”,年销售额突破百万。

  在作品《大河之南》中,杨凡以黄河浪花为脉络,串联起陕北腰鼓、关中社火、陕南茶山的生活图景;《盛世长安》系列则将大雁塔、钟楼与现代地铁、奥体中心同框,时空交错的构图引发年轻群体热议。面对质疑声,她坦然道:“剪纸不该困在博物馆里,而要讲述今天的故事。百年前的剪纸人剪农耕文明,我们这代人就该剪高铁卫星!”

课堂上的播种:非遗传承的薪火相传

  每周三下午,杨凡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高新一中、浐灞二小的剪纸社团。她设计的《十二生肖趣味剪纸》课程,让孩子从剪一只“福猪”开始感知传统文化;带领学生创作的《十四运吉祥物》剪纸,登上全运会非遗展区。十四年来,她的课堂走进50余所学校,免费教授学生超万人次。看到孩子们举着剪纸欢呼“老师,我剪出了大雁塔!”她欣慰地说:“这些小手捏住的不仅是剪刀,更是文化传承的火种。”

  在浐灞半岛社区,杨凡的非遗工作室已成为居民文化驿站。重阳节教老人剪《松鹤延年》,三八节带女性创作《巾帼芳华》,甚至吸引过三十国留学生体验剪纸。美国学生迈克在课堂上剪出“双龙戏珠”后激动不已:“这比3D打印更有温度!”杨凡笑着回应:“机器能做标准件,但剪刀会记住手心的温度。”

  “当剪纸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的热爱,传统就不再是风中的烛火。”面对“后继无人”的行业困境,杨凡建立起“传帮带”机制:“收徒不看出身,只看是否真心爱这门手艺。”目前已培养出杨利芬等市级非遗传承人,与高校合作开发剪纸教材,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设立实践基地。2023年发起的“百校剪纸联展”,汇集全国青少年剪纸作品千余幅,让非遗传承从单打独斗走向全民参与。

  在她的工作室墙上,挂着一幅尚未完成的《丝路长卷》——驼队穿越沙漠,高铁掠过原野,剪纸的线条在历史与未来间蜿蜒。这或许正是非遗传承的隐喻:古老技艺如同黄河之水,唯有融入时代浪潮,方能奔涌向前。

  时光的长河奔涌向前,许多承载着千年体温的老手艺,如同褪色的窗花般悄然湮没于尘埃。幸而总有一群“微光”者,如剪纸匠人杨凡,在机杼声远去的街巷,在数字洪流席卷的阡陌,以剪刀为笔、红纸为帛,将八百里秦川的民俗密码细细誊写。他们青丝成雪仍握剪不辍,把散落在时光褶皱里的虎头鞋纹样、社火脸谱图腾、窑洞窗棂花语一一拾掇,以穿针引线的执着,将断裂的文化基因重新缝合,这般润物无声的文化传承,恰是城市文明赓续最动人的注脚。

编辑:未央融媒



主办:西安市未央区融媒体中心  承办:西安广播电视台
联系地址:西安市曲江池西路60号 邮箱:xatv@xiancity.cn 新闻热线:029-853566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