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未央区大明宫街道明园社区,每周六的清晨总会飘起一缕淡淡的墨香。推开杨和平家的门,十几个孩子围坐在画案前,握着毛笔的手虽显稚嫩,却格外专注。75岁的杨和平站在孩子们中间,手里握着画笔,正一笔一画地示范着竹叶的勾勒技巧。这方由客厅改造的“公益画室”,承载着一位老人半生的热爱,更见证着一场跨越两代人的文化传承。

画笔圆梦:半生执念化墨香
杨和平与国画的羁绊,始于少年时代对画册的痴望。1950年出生的他,曾因贫困连宣纸都买不起,却将这份渴望深埋心底。1971年成为棉纺厂工人后,他毅然拜师学艺,每周唯一的休息日,他天未亮就徒步赶往老师家,五年间记满五大本笔记,从运笔力道到设色层次反复研磨。后来老师年迈,他仍坚持对着画册自学。退休后,他更将全部热情倾注于笔墨,专设画室每日研习,笔下山水渐显气韵,花鸟愈发鲜活。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,最终化作社区公益画室里的谆谆教诲,让传统文化在童稚笔尖延续。

公益开课:客厅里的“国画启蒙班”
两年前的一个周末,杨和平在家教5岁的孙女杨舒茗画画。邻居们被孩子稚嫩却生动的画作打动,纷纷请求他开班授课。杨和平当即决定将客厅改造成公益画室,每周六上午免费教社区孩子国画。他提前备好画案、颜料、宣纸,从握笔姿势到调色技巧,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指导。“画兰花要‘藏锋’,画竹叶要‘破势’……”哪怕是最简单的一笔,他也会反复示范,直到孩子掌握。固定来学画的孩子有七八个,最小的6岁,最大的10岁。杨和平不仅教技巧,更融入文化教育——画梅花时,告诉他们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的道理;画竹子时,讲解“虚心有节”的寓意。“学画不只是学技巧,更要学里面的精气神。”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
爷孙画展:120幅作品里的传承答卷
今年盛夏,一场特殊的“爷孙画展”在社区广场启幕。120张国画作品将长廊装点得墨香四溢,既有杨和平深耕半世纪的山水花鸟精品,更有20余幅孩子们的稚嫩习作。其中,孩子们的作品被特意置于最显眼的位置,8岁李卓樾的卡通工笔国画,用灵动线条勾勒出童趣;7岁杨舒茗的扇面小猫,或憨态可掬、或凝神远眺;张语知笔下的花鸟,落笔虽显稚嫩,却已初具韵味。
居民们驻足欣赏,轻声夸赞:“这孩子画得真好!”“杨师傅教得用心!”站在一旁的杨和平,看着孩子们的作品,脸上满是藏不住的欣慰。这场画展,是孩子们学习成果的“汇报演出”,更是他半生热爱与坚持的“成果答卷”。“我教孩子们学画,从没想过要让他们都成为画家,就盼着这门传统手艺能有人喜欢、有人接着传下去。”他的话语朴实,却道出了传承最本真的意义。

微光成炬:传统文化的当代温度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杨和平的“公益画室”像一缕温暖的微风,吹进了社区的每个角落。他用半生的热爱,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窗;用耐心与坚持,让国画的种子在童心里生根发芽。他的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如墨香般沁人心脾——那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,是对下一代成长的关怀,更是一位普通老人对“传承”二字最生动的诠释。
如今,明园社区的孩子们提起“杨爷爷”,总会眼睛发亮:“杨爷爷说,画好画要先做好人!”“我以后也要像杨爷爷一样,教更多小朋友画画!”而杨和平依然每周六准时出现在画室,银发间的老花镜闪着光,手里的画笔轻轻点染,仿佛在书写一首关于传承的诗,就像他说的那样,“画画是我一辈子的爱好,现在能把它传给孩子们,是我最大的幸福。”
传承不在高处,而在点滴之间;文化不在书本里,而在一代代人的手与心之间。杨和平用一支画笔,画出了传统文化的温度,更画出了社区里最动人的文明风景。
编辑:未央融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