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以前社区活动少,想给娃找地方剪头发、学画画都得跑老远,现在在家门口啥都能解决!”提起生活里的便利变化,谭家街道紫薇希望城社区的居民王师傅,不住地细数着社区的新模样。

“微光合伙人”来了
这些改变,源于社区“微光”志愿服务队于今年2月创新推出的“微光合伙人”机制——通过整合企业、校社、能人等多方力量,让曾经“单打独斗”的志愿服务,变成了“有人手、有物资、有专业”的幸福接力。
3年前,辖区居民自发成立“微光”志愿服务队,大家凭着一腔热情组织活动,却常因没场地、缺物资、少人手而犯难。“看着居民们空有想法却难落地,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”社区负责人谭梅说,“那时候我就清楚,光靠居民‘单打独斗’不行,必须找一条‘聚能’的路,把零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。”
带着这份想法,谭梅开始多次走访居民、对接企业与高校,倾听需求、沟通合作。今年2月,她牵头推出“微光合伙人”机制,将分散的力量清晰划分为企业共建、校社合作、教育培训、便民服务、社区能人库五大“合伙阵营”。“刚开始我心里真没底,怕企业觉得‘没好处’不愿来,怕高校觉得‘没意义’不配合。”谭梅笑着回忆,“可没想到,我在‘志愿汇’上发布志愿者招募后,大学生志愿团队、爱心企业纷纷响应,大家的热情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。”
机制落地后,谭梅成了“微光”的“总协调员”——居民通过社区微信群“点单”提出需求,她第一时间对接对应合伙人“派单”,活动结束后还会逐户回访,收集反馈以便优化服务,形成了一套高效的“点单-派单-接单-反馈”闭环。

各路能人齐上阵
在谭梅心中,“社区能人库”的合伙人是“微光”里最“接地气”的力量。“这些能人的手艺里藏着生活的温度,是花钱都买不来的‘宝藏’。”说起社区能人,谭梅打开了话匣子,“像27岁的张奇同老师,带着泥塑技艺来社区上课,一开始就几个孩子报名,后来家长看着孩子捏的小动物有模有样,都主动来了;辖区美术机构的大米老师团队,每月来社区开展两次活动,手把手教大家画画、做手工,特别受居民欢迎。”
谭梅感慨,能人合伙人带来的不仅是技艺,更是社区久违的“人情味”。以前邻居们住对门都互不认识,现在一起学泥塑、做剪纸,聊着家常就熟络起来了。
企业共建则是“微光”里坚实的“暖心后盾”。31岁的李哲是辖区链家门店负责人,加入“合伙人”后,他深切感受到“服务社区不是单向付出”:“以前门店和居民交集很少,现在我们把门店变成了便民服务站,户外工作者来歇脚、居民来打印资料,大家路过都会主动打招呼,这种融入社区的归属感,是花钱买不来的。”他还提到,他们还会给社区捐赠物资,为居民幸福生活“尽份力”。
校社合作则为社区注入“青春活力”,也让大学生志愿者收获满满。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艺愿志愿队21岁的山东小伙李远,从大一开始就扎根社区,三年半来带队开展了五六个志愿服务项目,如今每周都会带着三四个志愿者来社区给孩子们上书法、国画课。李远说,看着孩子们从“不会画”到“爱创作”,再听到家长说“孩子周末就盼着来上课”,觉得“大家的坚持太值了”。
便民服务领域的合伙人,更是在默默付出中体会到了公益的力量。45岁的曹小净有25年理发经验,几年来奔走在多个街道,给居民义务理发。“每次给老人剪完头发,他们拉着我的手说‘谢谢你,孩子’,那股亲切劲儿,让我觉得再累也值得。”曹小净的话,道出了众多便民服务合伙人的心声。
对于“微光合伙人”带来的改变,谭梅有着最直观的感受:“以前社区每月顶多办一场活动,现在每周都有,今年已经超过50场了。
更重要的是,不仅居民受益,合伙人也找到了归属感——李哲店长说:“门店成了‘社区熟人据点’,李远同学说‘看着孩子进步就觉得值’,曹小净老师说‘被居民需要的感觉真好’,这就是‘合伙’的真正意义,不是一方的付出,而是大家一起把社区变成温暖的‘家’。”
编辑:未央融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