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100多年建城史、1100多年建都史,赫赫宗周、煌煌汉唐,记录下古长安的历史风云。阔步迈进新时代,如今的西安,牢记“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”的重大要求,自觉扛起“西部示范、西安先行”的重要使命任务。
何为长安?她是有3100多年建城史、累计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。周礼秦制、汉风唐韵,留下的文化瑰宝灿若星河。她又是推动文化繁荣的现代都市。一年20余部驻场演艺呈现人文之美,院团改革步稳蹄疾,“文艺陕军”再写辉煌……
2013年,首趟中欧班列(西安)开行,古丝路起点的声声驼铃变为穿越大漠的滚滚轰鸣。十余年来,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班列开行量不断创新高。2023年,西安成为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年度开行量突破5000列的城市,累计开行量约占全国开行总量的1/4,班列开行量、货运量、重箱率等主要指标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。
沉睡2000多年的秦始皇帝陵的“地下军团”——兵马俑,一经发现即震惊世界,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。半个世纪间,在几代考古工作者持之以恒地探寻与追问下,兵马俑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,近年来,西安提出“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”的目标。坚持守正创新、厚植文化沃土,西安持续加强文脉传承,文艺创作新潮涌动,文化旅游出圈长红,对外交流方兴未艾。古都持续“上新”,一座人文之都正在加速崛起。
穿越90载,西安火车站不仅定格了无数旅客的来来往往,也记录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,更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跨越发展。
以往,科研机构创新“势能”受制于一些体制机制“细绳子”的牵绊难以充分释放,“不敢转”“不想转”“缺钱转”,成为一段时间里各地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面临的普遍难题。2022年3月,陕西正式亮出一套改革“组合拳”,以“三项改革”,为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“清障”“护航”,促成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为生产力。两年多过去,堵点打通了吗,科研人员的包袱卸掉了吗?
2023年5月在西安召开的首届中国—中亚峰会,成为双方关系史上的里程碑,为双方合作搭建了新平台,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迈入崭新时代。一年来,中国中亚合作快速发展,呈现出全面推进的良好势头,中国—中亚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。
72/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中国入境游持续火热,许多外国游客和网络博主走近中国主要城市和名山大川,展开一场深度游。
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、累计1100多年建都史的西安,自带历史文化的气质,留存众多古色古香的遗迹,沉淀无数值得诉说的故事,为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不竭灵感。20世纪80年代,发端于西安的西部电影亮相国际大银幕,为中国电影捧回众多国际奖项。如今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在微短剧兴起带来的影视变革浪潮中,西安又一次立于潮头。
西安古称长安,拥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,1100多年的建都史,是十三朝古都,丝绸之路起点……悠远厚重的历史,在这里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。让我们跟随卫星,穿过历史的尘烟,从数十万米高空,一起走进古城西安。
“注册公司需要哪些手续?”“如何办理工作签证?”“中国市场有哪些可挖掘的商机?”金秋十月,碧空如洗,在古城西安西咸新区的一间会议室里,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正在进行。与会者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,有的正在西安留学,有的已在中国工作多年,也有已经开办了公司的创业者。
自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2021年在陕西举办以来,西安向社会开放一批全运场馆,这不仅为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场馆的后续利用探索了可复制的经验,而且极大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、拥抱美好生活的热情。这座拥有3100余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,正因为体育而变得富有活力、魅力十足。
西安,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,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记忆。周之丰镐,奏响礼乐文明之华章。赳赳大秦,展开华夏一统之画卷。丝绸之路,筑东西方交流之桥梁。
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涌现,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成为古都西安热门文旅地标。这座街区以具有市井烟火气的盛唐长安城为时空背景,融合影视IP、唐文化、古建筑和数字化旅游等多元化内容,以富有“唐风唐韵”的视听体验和有趣的互动表演受到游客欢迎。
近年来,西安市一体推进乡村发展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,多措并举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,全方位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。
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西安市古称长安,有3100多年建城史、累计1100多年建都史,是中国“十三朝古都”、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,拥有兵马俑、大雁塔、古城墙等世界知名的历史遗迹。
厚植文化沃土促进文旅融合、立足创新开放实现产业发展、建设基础设施推动城市更新、加强生态保护增进民生福祉……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,持续为西安注入新的生机活力。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服务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,古都西安,在阔步前行中展现出磅礴气象。
编辑:未央融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