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4月30日,由未央区民政局统筹指导、精心打造的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农疗基地迎来丰收季,几十名精障患者穿梭于田间,将亲手种植的小青菜、生菜、小葱、香菜等蔬菜采摘入筐。这片占地300平方米的特殊园地,自去年冬季投用以来,已成为精神康复领域的创新样本,用泥土的温度与作物的生长,为患者开辟出一条充满生命力的康复之路。

在现代化都市的钢铁森林中,这片被精心规划的农疗基地显得格外珍贵。翻土、播种、浇水、施肥……患者们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,全程参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。“我们通过劳动实践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式,让患者在与土地的互动中重建自我价值。”中心负责人介绍,农疗基地设置了蔬菜种植区、花卉培育区和自助烹饪区,形成“种植-养护-收获-烹饪”的完整康复链条。

丰收现场,医生、护士、志愿者、精障患者全员投入,欢声笑语回荡田间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一位精障患者说:“摘菜时指甲缝里都是泥,却特开心。原来我也能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。”烹饪环节,一位患者“毛遂自荐”担任主厨,其他人迅速分工协作,择菜、洗菜、切菜……,配合默契而有序。不一会儿,一道道热气腾腾的菜肴新鲜出炉,众人围坐在一起,共同品尝这份饱含汗水与希望的“丰收大餐”。“主厨”感慨地说:“油烟味冲进鼻子的瞬间,突然就想好好吃饭、好好生活。”




此外,农疗基地还有专门的饲养区域。十几只毛茸茸的小鸡苗在精障患者的悉心照料下,已长成羽翼丰满的成鸡。在此过程中,患者不仅掌握了禽类养殖技能,更在与生命互动中逐渐获得了责任感与自信心,得到了无可替代的疗愈经历。

传统治疗多聚焦于症状缓解,而农疗将康复融入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中。当患者在耕种过程中,亲眼见证一粒种子的蜕变,这种沉浸式体验会在潜意识里重塑他们“我可以”的信念,让康复从被动治疗转化为主动的生命觉醒。西安脑康心理康复医院精神科主任杨西宁医生表示:“农疗打破传统治疗边界,用播种的希望、收获的喜悦、烹饪的烟火气,激活患者沉睡的生命能量。

据了解,未央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自农疗基地运营以来,50余名患者参与了农疗的耕作,患者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显著缓解,社交参与度也大大提升。多名家属反馈,参与农疗的患者自我照顾能力明显增强,家庭关系也得到改善。农疗基地再一次完成它对精障患者的精神温养与安抚,这种从土地中生长出的认可与力量,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,推动着患者完成精神的蜕变与升华。
未来,未央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将以此为起点,持续深化农疗模式,不断优化服务体系,让更多精障患者能在此找到心灵的归处,重塑完整而美好的内心世界,拥抱充满希望的崭新人生。
编辑:未央融媒